寿县二中 沈 芸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永远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家庭教育影响孩子的一生。
据统计,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家庭的影响因素约占51%,学校约占35%,社会约占14%,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即: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出家庭在塑造儿童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
如果一个家长把孩子的教育推给社会、推给学校,那么这个家长一定是失职的家长,是不负责任的家长。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规律也是相似的,好家长胜过好老师,优秀的家长造就出色的孩子;良好的家风,成就优秀的孩子。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家风教育,目的就是促进孩子在家守规、在校守纪、在社会上守法,通过家风树正风、促学风、清校风,从而收到“风吹草仆,相率从善”的德化效果。
2015年2月17日,习近平在春节团拜会上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一、良好家风的重要性
“寒门家风好,少年早成才”。 简单地说,家风就是指一个家庭的风气,包括为人处事的态度和行为准则,它是由家庭成员的态度、行为和氛围营造的,存在于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表现在家庭成员处理日常生活各种关系的态度和行为中,它虽没有文本要求挂在墙上,没有条目细则放在床头,但却在无形和潜在地发挥着教育的功能,对孩子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它通过家庭成员特别是家长的言谈举止影响孩子的行为,陶冶孩子的情操,是孩子成长的风向标,它犹如一个磁场吸引着家庭成员,让家庭成员自觉地服从和遵守; 它通过家庭成员尤其是家长的日常生活准则、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经常对孩子进行直接教育和影响,往往比单纯说教、管教的作用大、收效好,它不仅影响孩子的现在,还会影响孩子的未来。
有这样一则事例,说明了良好家风的重要性:一群孩子去偷邻居的苹果,事后邻居发现苹果被盗,只是怀疑,没有证据显示是哪些孩子干的,几个孩子的家长或知道或懒得知道自己的孩子偷苹果的事,唯有一个孩子的家长认为“事情严重”,带着孩子上门 赔礼道歉,并主动提出赔偿,苹果园主人看在家长知礼达理的情况下,原谅了小孩子的“无知”,没有要求赔偿,认为知错能改就行,孩子想吃苹果也属正常,如果事先“打个招呼”,送点苹果也未尝不可,偷是不可取的。
后来,这个孩子被一同参与偷苹果的孩子奚落为“叛徒”,各自“渐行渐远”。这个孩子参加工作后经常回忆起此事,深深感激自己的父母家风严格,要不然自己的境况不知道会怎么样,当年参与偷苹果的孩子中,就有两个孩子出了问题。
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不同的家风会在孩子的潜意识中打下深刻的烙印,作用于他们性格、品质、价值观的形成。孩子生活在良好的家风中,心情舒畅、心理安全、情趣高昂、学习奋进;反之,则精神空荡、心神不宁、态度消极、学习松懈。这便是家风的重要性,是家风的感染和陶冶作用。一般来说,学习型家庭的孩子喜欢读书,勤劳型家庭的孩子热爱劳动,和谐型家庭的孩子注重礼貌,民主型家庭的孩子懂得尊重与理解。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家庭领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拜金主义、婚姻中的草结草离、家教中的过分溺爱、孝亲中的漠视老人,甚至一些有名望和社会地位的人由于不重视家风建设致使自己尤其是子女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这些不良现象从反面印证了家风建设的重要性。
二、良好家风的形成
纵观历史,回顾无数曾辉煌一时的家庭,其家风各有千秋,有不少称之为传世经典:岳母为儿刺字“精忠报国”名留千古,一个“忠”“字便是岳氏的家风;曾国藩以“勤”为人生第一要义,崇尚“勤”就是曾门的家风;“孟母三迁”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孟母最大的智慧就在于选择良好的环境培养孩子,这就是良好家风的具体体现 。
明代文人徐渭晚年撰写了 一副奇联 :“好(hǎo)读书,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不好(hǎo)读书。”四个“好”字,两种读音,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少年时期正是读书的好时光,但没有明白读书的重要性而不喜欢读书;等到年纪大了,懂得了读书的重要性,但却老眼昏花,又不能好好读书了。一副对联,表达了徐渭对子孙的谆谆教诲,他希望自己的儿孙们能够好好读书。
同样的,难得糊涂的郑板桥也为儿孙写了一副对联:“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这也是良好家风的具体体现。
著名作家老舍教育女儿:“劳逸妥安排,健康多福;油盐休浪费,勤俭持家”,希望女儿治家有道,健康有方,为女儿的生活作了长远规划,体现了慈父对女儿的关心和爱护。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官至宰相,位高权重。但他严于教子,注重培养子女自律、自立意识,他告诫其子:“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俭以立名,侈以自败”。意思是说,有(好)品德的人都是由节俭而来的,因为节俭而立下(好)名声,因为奢侈而自招失败。由于教子有方,司马光之子个个谦恭有礼,不仗父势,不显家富,人生有成。
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女士说,伯父要求我们要和全国老百姓一样过简朴日子。我们周家兄妹都是普通老百姓,没有人当大官,没有人经商挣大钱,没有小车子、大宅子;踏踏实实地本分做人是我们周家的家风。
总书记习近平的父亲——习仲勋教育子女要“勤俭持家、低调做人”。2001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写给父亲的祝寿信中说到:“自我呱呱落地以来,已随父母相伴四十八年,对父母的认知也和对父母的感情一样,久而弥深,从父亲这里继承和吸取的高尚品质很多;父亲的节俭几近苛刻;家教的严格,也是众所周知的;我们从小就是在父亲的这种教育下,养成勤俭持家习惯的”。这是一个堪称楷模的共产党人的家风,这样的好家风理应世代相传。
习近平夫妇为女儿取名明泽。“清清白白做人,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其中寄托了他们对女儿的期许,也体现了这种质朴家风的传承。
勤俭、正直、低调、清廉,这些伟人的家风家训,令人动容,也令人心生敬畏。 俗话说:“家兴出孝子,家败出逆子。”一个家庭的兴衰,直接影响子女的品质言行,而一个家庭的兴衰,都与家风有着密不可分割的关系。“家风”已经形成,就能不断地继承发展并有着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前后继承、陶冶家庭成员性情的作用。
好的家风就是一所学校。因为家风虽是无形的、潜在的,但对孩子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它对孩子的成长既是一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又是孩子行为规范的“调节器”,更是陶冶孩子道德情操的天然“熔炉”。
好的家风应该包括:尊老爱幼、孝敬父母、 勤俭持家、诚实守信、勤奋好学、家长带头、相互监督。家风好,则人心正,父母慈,儿女孝,子孙贤;家风不好,则会给后人造成不良影响。
好的家风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优良的道德氛围、健康的思想氛围、主动的情感氛围、认真的学习氛围、节俭的生活氛围等等。正是这种氛围,造就了一个个身心健康的人、有作为的人乃至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
良好家风的重要基础是团结、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因此,良好家风的形成需要家长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给予孩子心理上的安全感与幸福感;只有在温馨的家庭环境中,孩子才能愉快成长。如果家庭关系不正常,经常互相指责、埋怨、争斗,孩子感受到的是冷淡、冷酷、敌对情绪,心灵深处就会留下痛苦的伤痕。所以,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尊重和理解,和睦相处,互相关心,互谅互让;家长要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例如:不争吵,尤其是不当孩子的面争吵,不指责对方,不指责孩子;充分发扬民主,主动倾听孩子的意见和建议;开朗、乐观,让家庭充满欢乐情趣等等。我把它总结为:可以争论,但不要争吵;可以民主,但不要放纵;可以关爱,但不要溺爱;可以严格,但不要苛刻,可以批评,但不要指责。总之,我们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让他们在宁静、温暖和相亲相爱的人际关系中健康成长。
家风的主旨在于人人认清并履行家庭责任。人活于世,责任与生俱来。父母有父母的责任,子女有子女的责任,长辈有长辈的责任,晚辈有晚辈的责任。因此,培育和形成良好的家风,最重要的是每个家庭成员要知晓和定位好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和角色,认清和履行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比如,作为父母和长辈不仅要承担起抚养、关爱和教育孩子和晚辈的责任和义务,更要时时刻刻、事事处处、方方面面当好孩子和晚辈的模范和标杆,用自身言行一致、说做合一的率先垂范引领和感召孩子、晚辈;作为子女和晚辈不仅要承担起赡养、体贴和照顾父母和长辈的责任和义务,更要总结、传承和发扬好父母和长辈身上的好作风、好精神、好品格、好传统,使之成为历久弥新、经久不衰的传家宝,一代又一代传递下去。
家长是塑造孩子的无形力量,家长的穿戴、举止、言行、观点等都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上行下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上梁不正,下梁歪”这些道理大家都知道。因此,良好家风的形成需要家长全面提高素质。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家长具有的无私奉献、与人为善、团结友爱、爱国爱家、孝敬老人、敢于担当的品质会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感染孩子,引导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在我国有许多脍炙人口、生动感人的名人家规、家训,感召来者,滋养后人。如孔子的“不学礼,无以立”;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周总理的10条家规等等;古人云:父母亦师,身教重于言教。家长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等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左右着孩子一生的道德行为,决定着孩子一生的前途。
良好家风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的熏陶与积淀。家长要有意识的去培育养成,要明白代代相传的不仅是是家财和地位,更应该有精神和内涵。把良好的家风薪火相传,发扬光大,让好家风成为每个成员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三、良好家风成就优秀孩子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什么样的家风,通常可以造就什么样的做人做事的态度、为人处世的风格。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在悄悄地影响着人们。良好家风是个人优秀品质形成的重要土壤。
通常,我们会很重视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想方设法要让孩子进入好的学校,想让孩子在学校接受到好的教育。于是,我们把孩子送到学校,交给老师,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可我们在寄希望于学校和老师的同时,却忽视了家风教育对于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影响。
我曾经听说过这样一则事例:一天,一位班主任老师到一位学习成绩下滑的学生家做家访,到达学生家门口时看到学生的父亲正与几个人围坐在一起打麻将,看上去“很忙”的样子,听到门外有人喊,这位父亲让坐在一旁的儿子到门口回绝老师,说自己不在,不能家访。见状,班主任老师只好返回。
可以想象,当时班主任老师的无奈和不解。作为一名父亲,他不仅把打麻将看得比孩子的成长还要重要,更是肆无忌惮地教孩子撒谎。 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试想,父亲都如此任意妄为,孩子又怎能健康成长!即使班主任老师没能家访成功,看到学生父亲这般品行,大概也能清楚学生成绩下滑的原因。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也接触过形形******的家长,他们中既有尊师重教、能与学校积极配合的负责任的家长,也有蛮不讲理、袒护孩子、自以为是的过分家长;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深知:每一个优秀孩子的身上都打着优秀家长的烙印,每一个 “问题”孩子的身后必定隐藏着有“问题”的家长。
也许,有的家长会认为自己的学历不高,经济条件不好,给不了孩子更好的教育。其实,这些只是助推孩子成长的外在因素,能够真正影响孩子的还是长辈的德行。拥有良好德行的家庭也就形成了良好的家风,良好的家风会引导孩子向上向善、积极进取;孩子的健康成长除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外,最核心和本质的还是让孩子树立良好的人格和品行,这才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播种好家风,收获好品质。好家风是一种正能量,是个人优秀品质形成的重要土壤,希望每一个家庭、每一位长辈、每一位父母都能身体力行,给予孩子提供健康成长的肥沃土壤;只有这样,社会的正风正气才会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才会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