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二中 沈 芸
人的一生共经历三种教育形式: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其中家庭教育是根基教育、终身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具有阶段性)。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永远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孩子的心灵本是一张白纸,关键是父母在上面写了什么,应该说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家庭教育影响孩子的一生。
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具有早期性(孩子呱呱坠地开始)、连续性(贯穿孩子的一生)、权威性(孩子对家长的服从)、感染性(耳濡目染的作用)、及时性(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据统计,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家庭的影响因素约占51%,学校约占35%,社会约占14%,因此,孩子的发展,父母责无旁贷。
一、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方法不当。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只有方法得当才会结出硕果。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父母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做人的教育,要求孩子从小就按照大人的意志发展,根本不考虑孩子自身的能力、兴趣和爱好,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家长的绝对 “权威性”。当孩子成绩不好,达不到自己期望的目标时,要么大失所望,撒手不管;要么迁怒于孩子,大打出手。
其实,父母对孩子提出好高骛远的要求,往往会形成孩子的不良心理。—方面会导致孩子抱负水平过高,屡战屡败,使孩子原有的自信心受到负面冲击,以致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另一方面会造成孩子心理压力太大,动机状态太强,对成败得失过分看重,形成了过度的焦虑。
俗话说:“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根据孩子的实际,制定合适的培养目标,因材施教,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使孩子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2、家长自身素质不高。有的家长由于自身素质问题,影响了孩子正确“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比如:有的家长工作之余忙于赌博打牌,没有时间、心思过问孩子的情况,以致孩子闯祸还没有察觉;有的家长爱贪小便宜,只要孩子往家拿东西就高兴,而不管东西是怎么来的,最终用自己的双手将孩子推上犯罪道路;有些家长语言粗俗,常常会因为孩子领会不了自己的意图而斥责和打骂孩子,造成孩子出现自卑心理与逆反心理。
俗话说:家长正,儿女易行善;家长邪,儿女易行恶;家长民主,儿女易生平等之心;家长独断,儿女易生专行之念;家长仁慈,儿女博爱;家长暴戾,儿女残忍。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是他性格着色的第一个染缸,家人是孩子行为塑造的第一任教师,所以家长提高自身的素质尤为重要。
3、家庭环境不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说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而现在有的家长意识不到良好家庭环境的重要,不注意对家庭环境的保护,由此严重影响孩子的成长。比如:有的家长在孩子学习时,毫无约束地聊天、听音乐、看电视、搓麻将,孩子无法静心学习;有的家中电器、娱乐设施应有尽有,却偏偏缺少书籍;有的家长把工作中的坏情绪带到家中,使家中充满“火药味”。
这种不良的家庭环境会使孩子易怒、多疑、胆怯、自私、嫉妒、孤独、懒惰、放任、不懂礼貌等。家长是孩子的特殊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特殊课堂,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种影响比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要强烈、深刻得多。
二、家庭教育的方法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孩子的情况千差万别,对应的教育方法多种多样,但孩子和教育也有共性的地方。我认为做好家庭教育,家长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提高自身素质,起到榜样作用
父母是孩子一生的老师,孩子良好品格的形成受父母的影响最大,因此,父母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以身作则,用自己得体的言行感染孩子;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做到。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优秀,自己必须优秀。 有人说:父母的素质就象火山底下的岩浆,积累得越厚实、越丰满,孩子成才的爆发力越强烈。在这里,“家长素质”主要指的是思想品质,文化水平,心理品质度以及教育子女的能力等等。
努力提高道德水平。孩子从小到大,家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其性格、品德发展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首先要求自己有高尚的品德,有理想,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对家庭有高度的责任感;在社会上奉公守法,遵守社会公德,讲究文明礼貌,作风正派,为人正直,是非分明,胸怀坦荡,大公无私,乐于助人等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家长举止言谈文雅大方,子女也会如此,家长举止言谈粗俗不堪,必然会对子女有不良的影响。
努力提高知识水平。当今社会,文化科技水平日益提高,知识不断更新,即使高学历的人,如不继续学习,也终会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家长要善于学习,使自己成为孩子求知的良师,不仅为孩子做出了好样子,也保护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自已。家长的知识素养对孩子的修养有着重要的影响。(社会流行说法:娶媳妇要看媳妇她妈,找女婿要看女婿他爸。你觉得有道理吗?)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家长的喜怒哀乐对他们来说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孩子中有的性格倔犟,有的性格温顺,有的性格急躁,有的性格比较敏感,都与父母的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做家长的要有开朗的个性,要与人为善、富于同情心、和蔼可亲,要保持一个常态的稳定情绪,对孩子形成一种健康的情感是很有益处的,在这种精神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一般都有处事不惊不乱的心理状态。
塑造耐心细致的心理品质。国外有一句名言:人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二爱型”巨人(爱迪生和爱因斯坦),就看你的耐心、信心和决心。拥有一千多项的发明家爱迪生曾被老师视为******拒之门外,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因“智力迟钝”12岁时被校方勒令退学,他们的父母没有因孩子“笨”而丧失教育的信心,而是以极大的耐心去开发孩子的智力,为“二爱”走向辉煌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营造良好家庭氛围,优化家教环境
家庭是孩子最幸福的摇篮,父母是孩子心目中最亲密,最可信赖的人,良好的家庭氛围会让孩子拥有一种安全感和幸福感。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孩子会情绪稳定、乐观热情,心理健康、阳光向上;在民主的家庭氛围中,孩子会自信自尊、自律自强。家庭各成员之间互相关心、和睦相处,使孩子拥有安全感与幸福感。 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应具有:
洁净的生活环境。 家庭是人基本固定的生活场所,家长应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尽管每个家庭因经济水平、住房条件各有不同,其布置标准不可强求,但居室布置整洁、色彩素雅协调还是可以做得到的,使孩子生活在一个环境舒适、宁静、温暖的家庭中。有些家庭不注意环境布置,不讲究清洁卫生,家中摆设杂乱无章,污垢处处可见,给人一种无插足之处的感觉,这样的环境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规律的作息时间。 家庭要形成比较固定的生活作息时间,包括休息、吃饭、娱乐、工作、学习等, 每个家庭成员都要自觉遵守,长此以往会促使孩子形成时间观念,以后走向社会,自然会做到守时守信、讲求效率。
和睦的心理气氛。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平等相待,互相关心,互相信任,互相体谅,即使发生矛盾也能顺利解决。在家庭中孩子能感到被爱、被尊重,也可以学习到如何爱他人,如何尊敬他人,从而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当孩子遇到困难、挫折而灰心沮丧时,可以从家庭中吸取力量,得到指引。
3、坚持适度原则,正确关爱孩子
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当属父母对子女的爱。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爱与呵护,适度的爱,像雨露和阳光一样,滋润和温暖孩子的心田,使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然而,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爱也是如此,如果爱得过多,爱得泛滥,爱得丧失理智,那它就如一副危害孩子成长的毒药,而不是成长所需的营养液。
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溺爱,无原则地满足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使孩子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自己所获得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自己想要什么就应该得到什么;使孩子的自我意识不断膨胀,表现得自私自利、冷漠无情、蛮横霸道,总是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生来就该被惯着、宠着,事事为他们服务,稍不顺心就大发脾气,甚至指责辱骂家长。俗话说:“惯子不孝”。
在我看来: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是爱孩子,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也是爱孩子;孩子有了进步,家长的夸赞是爱孩子,孩子犯了错误,家长的批评指正也是爱孩子;为孩子遮风挡雨是爱孩子,让孩子吃苦磨炼也是爱孩子。爱孩子的方式很多,但必须坚持适度原则,关爱不等于溺爱。
4、积极配合学校,促进孩子成长
有人说,学校与家庭犹如一车两轮,必须同向同步方能有效引导孩子成长。积极配合学校,需要家长做到:
了解自己的孩子。多与孩子谈话交流,了解孩子的思想脉络;多向孩子的同学、老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维护老师的威信。不要随便在孩子面前议论老师,特别是老师的不足,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评价老师,让孩子看到老师的优点,把老师的优点放大再放大,缺点缩小再缩小。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老师的缺点需要指出来,但要讲究方法,这是最好的配合,不给老师树立威信,再好的配合也无从谈起。
架好沟通的桥梁。经常与老师保持联系,虚心听取老师对家庭配合教育问题的意见和要求,并在家庭中配合落实。平时,孩子在家里发生的问题,及时和老师取得联系,交换意见,以便学校、家庭配合教育。
可惜,我们有些家长不仅不配合学校,还常与学校唱对台戏。例如,当自己的孩子被老师批评时,无厘头的家长则会跑到学校大吵大闹、一副我的孩子不能管的架势;当自己孩子与同学发生矛盾时,看不到自己孩子的错误,总是指责对方的不是,埋怨老师看管不力;当自己的孩子上课玩手机被老师没收时,想方设法找老师要回,甚至还会抱怨老师不通人情;岂不知,这些做法不仅影响老师正常的管理,更会纵容孩子违规犯错,造成原本可以成人成才的孩子逆向发展,结果只能是害了孩子。因此,作为家长必须知道家校合力,才能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三、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孩子出身在不同的家庭中,当他们一天天成长起来,就会表现出不同的状况:有的聪明、伶俐、才能出众,有的则发展水平一般;有的具备较好的行为习惯,有的则行为习惯较差;有的勇敢、坚强,有的胆小、懦弱;有的积极、主动,有的孤僻、被动,究其原因,家庭因素起了重大作用。
不同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同的。民主型的教育方式,孩子会表现出:活泼大方、聪明可爱、善于与人合作、有毅力等优良品质;而粗暴、溺爱、专制的教育态度,孩子则会表现出:孤独、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等。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坚强的父母让孩子学会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心胸开阔的父母教会孩子乐观豁达;善良的父母让孩子懂得同情和帮助;冷静镇定的父母让孩子学会沉着淡定;文化资深的父母让孩子学会深刻思考;有修养的父母筑就孩子优良的品质;父母的言行从孩子出生那天起就在每一天的生活里一点点地影响着孩子;每一个优秀孩子的身上都打着优秀父母的烙印,每一个 “问题”孩子的身后一定隐藏着有“问题”的父母。这里,我强调的是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所以,我不赞成隔代“照看”孩子(老人往往只能“养活”孩子,不能“教育”孩子),我也不赞成父亲或母亲单独“带着”孩子,因为父亲或母亲的作用任何人无法替代。
最近,网上流传着这样一篇文章----从孩子的表现看家庭教育的影响,摘录下来,与大家共勉:
如果您的孩子喜欢谴责别人,是因为平时您对他批评过多;如果您的孩子凡事喜欢抱怨,是因为您总是挑剔他;如果您的孩子喜欢对抗,是因为您对他有敌意和强制;如果您的孩子不够善良,是因为您是一个缺少同情心的人;如果您的孩子胆小、羞怯,是因为他经常被嘲弄、辱骂;如果您的孩子不跟您说心里话,是因为您易翻老账;如果您的孩子不辨是非,是因为您专制,没有给孩子自主和思考的机会;如果您的孩子很自卑,是因为您对孩子总是失望、不能耐心鼓励;如果您的孩子嫉妒、敏感、怕受伤,是因为他的家庭没有宽容和温暖;如果您的孩子不喜欢自己,是因为您对他缺少接纳、认可和尊重;如果您的孩子不上进,不努力,是因为您对他要求过高他做不到;如果您的孩子很自私,是因为您对他太溺爱,要什么给什么;如果您的孩子不懂父母的苦心,是因为您没有教会他理解别人;如果您的孩子退缩、逃避,是因为遭到了您的轻视和打击;如果您的孩子懒惰和依赖,是因为您替孩子做的事和决定太多了;如果您被孩子控制了,是因为您不敢严厉管教,总是哀求孩子;如果您的孩子撒谎、骗人,是因为您不够宽容,喜欢惩罚孩子;如果您的孩子冷漠,攻击他人,是因为您对他的讽刺和冷眼太多;如果您的孩子有暴力行为,是因为您常用暴力来处理孩子的问题;如果您的孩子意志不坚强,惧怕困难,是因为您没有给他锻炼的机会。二十种情况,如果出现了四种说明家庭教育可能出现了问题,作为家长,您得注意了,这种说法不一定完全正确,但值得每位家长思考。
孩子是父母的唯一,父母有责任、有义务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培养好,不奢求孩子将来取得多么伟大的成就,只愿孩子平安长大,自食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