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考试做好准备
考成绩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考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在考试过程中对知识的综合分析与应用,无疑对考试成绩有重大影响。不努力掌握坚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不能在考试过程中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与应用,却想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无异于异想天开。
但是不是学习好就一定考得好呢?古今中外的考试中,莘莘学子在应考时意外失手、名落孙山的事例不胜枚举。我们周围也有很多同学平时成绩很好,但一遇重大考试,成绩却往往不尽如人意。而有的人却恰恰相反,平时的考试,他们表现平平,越遇重大考试,他们就越能沉着冷静,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成绩。
过去,意外失手的现象,往往被归咎于发挥不好、不够细心,考砸了。有人说,高考是“六分知识水平、三分心理状态、一分运气”。其实,所谓“考砸了”,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习状态方面的因素,身体状态方面的因素,最重要的.还是考生心理方面的因素。为了能够在考试中正常乃至超水平发挥,考生们需要在以下的方面做好准备:
(一)知识、能力方面的准备
学生考试的成绩与平时的知识积累有着紧密联系,人们常说“平时考试如大考,大考考试如平时”,平时踏踏实实地努力学好各门学科知识是考试取得成功的基本保证,若腹中空空,当然不会有好的成绩。
(二)身体生物钟方面的准备
人体生物钟是客观存在的,是指一些生物节律对人体的周期性的影响。
主要包括智力、体力和情绪三种节律。它对考试的成败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对成绩起到决定性的影响。那么如何才能把自己的身体状况调控到适度水平呢?
1.保持必要的睡眠。刻意减少睡眠,大脑皮层某些部位由于长时间工作超出限度而难以正常工作,导致反应、思维速度变慢,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下降,学习效率降低、情绪低落与过度焦虑。不遵循生理规律。在“意志”和压力驱动下所进行的疲劳战,不仅不会带来好的结果,相反因为消耗了大量宝贵的心理能量而得不偿失。
2.摄入充足的营养。 “废寝忘食”强调了意志在学习中的作用,但却违背了学习的生理规律,所以在复习考试时不宜提倡。
3.进行适当的休息与体育锻炼。
(三)心理方面的准备
前面我们讲过,一个考生是超水平发挥还是“考砸”,最重要的,还是考生的心理因素。为使考试不至于“考砸”,考生做好考前的心理准备,是十分必要的。
在心理学理论中有一个“叶克斯一道森定律”.它表明,个体智力活动的效率与其相应的焦虑水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函数关系,表现为一种倒“U”形曲线。即随着考试焦虑水平的增加,个体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也会随之增强.这时考试焦虑水平对学习、考试效率可以起到促进作用;当考试焦虑水平为中等时,学习、考试效率最高;而当考试焦虑水平超过了一定限度时,过强的焦虑对学习、考试又会产生阻碍作用。
这个规律告诉我们。考生对考试的期待应是适度的。有些考生怀着极度的求胜动机参加考试,抱着破釜沉舟的心态参加考试.这些过强的动机会导致考前准备阶段和考试过程中的精神高度紧张、焦虑、忧郁、恐惧等情绪,进而造成考试的失败。
因此,考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和考试的相对难度来调节考试焦虑水平,可以通过模拟考试或参照以往的考题来了解自我,判断考试难度,然后量力而行。一般来说,如果自我感觉考试难度很大,这时可适当降低自己的目标;必要时可设置一个略低的假想目标.达到此目标也就是自己真实能力的体现。这时考生会从容不迫、充满自信地参加考试。这种心理感觉会帮助考生进入最佳临场状态,考试的结果往往会大大超过假想目标。通过调整考试焦虑水平,可使考生获得满意的考试结果。这是因为只有当考试目标与真实水平相匹配时,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全部潜能,达到最佳竞技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