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二十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高一高二年级全国总决赛评奖成绩出炉,寿县二中3名学子取得优异成绩。其中,张星辰荣获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张志强荣获二等奖,周毅然荣获三等奖。
第二十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由教育部批准(教监管厅函〔2022〕13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主办、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校园文学委员会和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中学生》杂志社承办,旨在弘扬叶圣陶教育思想,助力语文新课程改革,引领中学生健康写作。
从初赛到全国总决赛,学校一直关注赛事活动的组织进展。语文老师精心组织,悉心指导;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创作。此次比赛获奖彰显了我校学生良好的语文学科素养,体现了我校语文教学的成效,进一步激发了二中学子的文学创作热情。
坡
张星辰
题记:我们有多少人喜欢骑自行车,不为别的,就为下坡的那一瞬间。
今年一月,我投下《无翼飞鱼》,将自己精心制作的“硬币”投入命运的扭蛋机。我知道命运的馈赠会落下,但我不知道她标志着多少的价格。
后面,结果破壳而出——那是一张奖状,而奖状下盖着的,是印着高坡的门票。拿?还是不拿?我想拿了奖状便躲进小阁,素位而行。但,当我捧起奖状时却发现,奖状的背面(即其本身)便是门票。
现在,虽然将面临月考,虽然要参加班里的活动,虽然本不想……但,欢迎来到比赛,来到一场骑行爬坡的竞争。
一个星期,一个人,多件事,爬坡开始。
无心准备,无信心,少素材,艰难前行。
这就是我决赛前的样子,推动我“前进”的别无它物,只是时间,每次我抬头远望时,它便少一点。我没有在走,只是“那天”来到我面前,不打招呼的,不请自来。
说没有一点准备肯定是假的,但我准备的很少,也很奇怪,我没有查询往期的获奖作品,也没有研究今年的大事件亦或是热门话题,我只是像一个学徒一样去“拜访”我熟悉的大师:鲁迅,J.D.塞林格,村上春树。我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笔法和行文思路启迪于他们,所以我回到他们的书中去,在学步中踩着他们的脚印前行,直到前去比赛时我的包中仍装着一本《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堪堪醉里看得几剑,梦中学得几斧,以及句句在路上老师的叮嘱,到达最高坡——决赛,我已经到了山顶,然终点却在山脚下。是的,山顶早已人满为患,唯有兼有经验与勇气才能到达终点。
我们知道你的水平,但勇气呢?
决赛是惊心动魄的,在开始之前就有两张草稿纸压下来,隐隐预示着这场作文比赛的不简单。现在,我们一览众山小,既无风雨,也无逆浪;现在,谁能乘风而起,借势青云,扶摇九万里。酒,且斟下。
毋问路在何方,剑指山脚,诸君珍重。
取笔,抽盖,持于手中,雪白的笔尖,挥出乌黑的墨,方格,圆钟,二尺桌。眼睛不看别的,大纲一出,提笔便是写,心中只容得下题目与那个有神无形的故事;纸上,我来绘出她的躯体。
两千字,时间正好,合笔交卷;我不擅长写长篇,不过这是一次挑战,也是机会。很幸运,我能到终点,没有在“狂飙”中闭上双眼——我享受了过程,也享受了这场比赛。或许,仅如此便足够了。
是的,我们有多少人茫茫一生去爬坡,只为登顶,但终点却在脚下,不甘亦或不敢,让一切只有半程。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骑着自行车登顶,只是到了坡峰后,看看谁先骑下。


盐城之行,文心之旅
张志强
五月末的盐城决赛早已落下帷幕,而最终的结果也在这雨水盛繁的七月拨云而出。很荣幸的获得了全国总决赛二等奖的成绩,回顾这次决赛之行,那些心得收获要比奖项更加难得。
在正式决赛前,叶杯主办方为这次比赛准备了一个讲座,由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的蒋成峰教授主持。蒋教授围绕叶杯历届赛题与学生参赛作品解读写作技巧。蒋教授说到一篇文字兼备的锦绣文章,不是建立在假大空的立意和感情之上,也不是一味的词藻堆砌,诚如叶圣陶先生曾说写作必须要“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文章当是有感而发,而不是为感而发,真正的好文章当是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写作,语言无需过于华丽,有时候二三言语便已可见百万真情。此外,蒋教授还提到写作要由小入大,从平常事、平常人入手,挖掘那些生活中的那些细碎的美好与哲理,让文章所言是生活中的烟火,所发是行走人间的心路徘徊,而不是空洞、不切实际的满纸荒唐言。对于文章的结构与立意上,蒋教授表示文章也还需要有思辨性,对待一个观点要能够跳出思维定式,学会思辨;文章的结构,可以运用巧妙的技巧手法,让文章有起转承合的新颖之处,更好地表现话在不言之中,情在文章之外。
讲座之后,我回顾自己往日的文字、文章,便愈发清晰地窥视到文章创作深处的意义。当一位文人消弥在天地之间时,流传下来的不仅仅是他们的文章诗篇,更多的是他们胸腔中赤诚与澄澈的情感、抱负。因为那些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感情,他们的文字才得以生生不息。万水千山总关情,可落在纸上化成文章,只需三分磅礴便令人慨然,只言片语都催人泪下。一篇好的文章不重于有怎样出彩的文字,巧妙的章法,有时候只是三言两语的、不见风色的情思就引人称快。
决赛的结果已经揭晓,叶杯的故事也告一段落,但这一段路上的心得却值得我细细品鉴。回视曾经看过的文、写过的字,才知晓,那些深情与远方落笔时,都化在了二三长夜与暮落疏风。


叶杯有感
周毅然
首先感谢学校,让我有机会参加叶圣陶杯作文竞赛,同时也非常感激老师的指导和关心。
通过决赛的角逐,我有幸获得第二十届全国总决赛三等奖。获奖从不是写作的目的与终点,但它却能充分鼓舞人心。
这次比赛是一个契机,让我从中认识到自己的写作不足。“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做 。”坚持从生活中,从实事中,获取灵感,这是不可或缺的一步。
我曾胆怯于写人记事,不敢尝试多种风格。也是听了王老师的写作指导后,才开始着笔,经过反复的打磨,最后才提交的初赛作品。有幸获得了初赛省级一等奖。
有时候人生有许多潜在的机遇,我们应该勇敢的抓住他们,促成质变。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写作让自己在日积月累中迸发出了文字的力量。
想写出一篇好文章,作文不是素材的堆砌,素材是血肉。但最重要的是支撑这篇文章的骨头和灵魂——结构和立意。
正如南宋陈善有云:“读书须知出入法。”字字句句能够牵起一条无形的线,将我心中的喜怒哀乐传给文学对面的那个你,引发心灵共振。这样的文章,更能延绵文人风骨,传承文化内涵。抒情而落笔,落笔而成文。
文,叙事也。作,抒情也。不为华丽辞藻所迷,才能写出真正的文章。
世间万物都可作文,大自然的无穷力量和人间的大小悲喜剧,都能打动人心。笑是感情的舒展,泪是感情的净化。那些散碎在笔尖的光阴,寂静欢喜;而那些归纳总结式的宏大叙事终究会沦为陈词滥调,脱离实感。
如叶圣陶杯所倡导“生活化内容,个性化表达,多样化文采”的写作理念。写作的过程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不断重复思考,记录表达的循环在以反复的推敲,斟酌而完成的。
我也会通过此行获得的写作经验,继续磨练自己。将一腔热血表达出来 ,写出人间烟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