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30日是2020年全省“食品安全宣传周”
今年的活动主题是:
文明节约用餐 推行公筷公勺
食品安全关系每个人的身体健康
主要目的就是预防食源性疾病
预防食源性疾病,日常生活要注意这些事!
什么是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含食物中毒)
特点是
突然性、集体性暴发,发病潜伏期短
多数表现为
胃痛、呕吐、腹泻等肠胃炎症状
并和食用某种食物有明显关系
发病后正确的处理措施是
及时就医、催吐、洗胃
禁止再食用可疑有毒食物等
容易引发食源性疾病的食物有哪些?
1.被致病菌和/或毒素污染的食品。
2.被有毒化学品污染的食品。
3.外观与食物相似而本身含有有毒成份的物质。
4.本身含有有毒物质,而加工、烹调不当未能将毒物去除的食品。
5.由于贮存条件不当,在贮存过程中产生有毒物质的食品。
食源性疾病最常见的是细菌等微生物引起的急性胃肠炎,其特点有哪些?
1.全年皆可发生,夏秋季多发。
2.常因食物储存、烹调不当、交叉感染或剩余食物处理不当而引起。
3.主要由动物性食品引起。
4.临床症状的轻重与进食量有关。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食品安全五要点:
1.保持清洁
餐前便后和制备食品期间要经常洗手,保持厨房用具清洁,注意防虫防鼠,避免其他动物进入厨房和接近食物。
2.生熟分开
切完了直接食用的食物不能和切完了还要经过加热处理的食物接触,处理这两类食物所用的案板、刀具、器皿等也应当分开。
3.烧熟煮透
食物要彻底做熟,尤其是肉、禽、蛋和海产食品,熟食再次加热要彻底。
4.注意存放
保持食物的安全温度。熟食在食用前应保持在60℃以上;在室温下存放不能超过2小时;所有熟食和易腐烂的食物应及时冷藏(最好在5℃以下),即使在冰箱中也不能过久储存食物。
5.材料安全
使用安全的水、原材料或经过安全加工的食品,挑选新鲜和有益健康的食物,不吃超过保质期的食物。
外出就餐温馨提示:
疫情期间应尽量减少外出就餐和聚餐
聚餐时使用公筷公勺或分餐制
避免交叉污染
食品安全标准相关知识
1.食品安全标准:为了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防止食源性疾病,对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及其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卫生安全要求,依照法定权限作出的统一规定,是强制性技术法规。它包括:
(一)食品相关产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限量规定。
(二)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
(三)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的营养成分要求。
(四)对与食品安全、营养有关的标签、标识、说明书的要求。
(五) 食品生产经营过程的卫生要求。
(六)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质量要求。
(七)食品检验方法与规程。
(八)其他需要制定为食品安全标准的内容。
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跟踪评价:是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执行情况进行调查,了解标准实施情况并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标准实施和标准修订相关建议的过程。内容包括:标准贯彻落实和执行情况;推进标准实施的措施及成效;标准指标或技术要求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等。可随时登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跟踪评价及意见反馈平台填报有关意见、建议。(https://www.cfsa.net.cn/newPage/pageType.aspx)
3.食品安全企业标准备案:国家鼓励食品生产企业制定严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在本企业适用,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备案平台:http://spba.ahwsjd.cn/ )
食品安全标准之食品添加剂
1. 什么是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食品添加剂在日常生活有着很大的作用,可以想象下,如果没有了抗氧化剂,植物油将极易氧化变质;如果没有了防腐剂,很多食品都会变成致病微生物生长的温床;如果没有了发泡剂,我们也就没有了小苏打来做出各种蓬松的面包和馒头......
2. 食品添加剂安全吗?
按照规定适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是安全的,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但滥用(包括使用未经允许的品种和超范围、超量使用),则可能产生危害。
近几年臭名昭著的苏丹红、三聚氰胺、工业明胶等等都属于非法添加物,完全不属于食品添加剂的范畴,但由于人们的认识混淆,“玷污”了食品添加剂原有的清白。
3. 如何合理选择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食物呢?
我们在选购食品时,注意少选用加工过的食品,尽量选择天然食物;另外注意食物配料表,食品添加剂越多的,要少选用。
总之,适量食用依法生产的含食品添加剂的食品是安全的。当然,从饮食健康的角度,我们还是建议减少重度加工食品的摄入,用凉白开代替饮料,用粗粮主食代替饼干点心,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