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5日国旗下讲话
高一(12)班 时义婷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我是来自高一(12)班的时义婷,我今天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 “读书”方能“行路”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万”自然是虚指,极言多与远,也是在给你一个高远的目标,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我觉得这两句是人生最有用的座右铭,为你选择了最好的两条路,而且都指向高远。
通常我们说这两句,是将之作为人生追求的两面,表述为: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一是求知的过程,一是求证的过程;一是他人给你,一是自己发现。一静一动,相互补益。
但这两句也可以表述为条件关系:读书方能行路。
我非常赞同作家刘小川的一句话:“如果你不通过书本打开视野,生活就是一本小书,很多东西你都看不见。”我们总说社会是一本大书,生活是一本大书,仿佛不用读文字的书,直接读这些就可以通晓一切,其实未必然。同样是走了很多的路,同样是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而不同人看到的,领略到的,肯定会有不同,这关系到心智。
通过不断学习知识,人的心智才能逐渐开化,然后观世界,才能有所领悟。如果心智未化,眼睛就很难看到什么,一本大书对于他也只是一本小书而已。
不读书自然也可以行万里路,也可以在行中去亲身获得,但很难说你能获得多少。即便置身宝山,空回的可能性也有。蒋勋说,他有次去柬埔寨的吴哥窟,遇到一群大陆游客,他们指着前方的建筑问蒋勋里面有什么,蒋勋说有寺庙。这群人忙折回头说:算了,不看了。所以即便给了你一个大千世界,即便你置身于文明的奇迹中,你的眼里还是什么都没有。
眼睛之所以能看到,是因为心为你提供了感光的胶片。内心丰富,才能感知这个丰富的世界。而读书就是在丰富你的内心,那么多有智慧的人,他们把智慧存到了书里,我们打开一本书,就是从书里提取。那些情感细腻的人,也把他们细敏的触角存到了书里,我们借用它开发自己的感情地带,于是你能看到一朵花的美,听到鸟鸣中的韵律,嗅到草叶间的阳光。
至于观自然,就更需要心境,更需要善感的能力了。有人能看到“月移花影上栏杆”,有人眼里就没有;有人能看到青山妩媚,有人就只看到山上有石有树;有人在种豆的南山上看到了诗,有人只看到劳作的辛苦。心中无才会眼中无,心中有多少层面,才能看到风景的多少层面。
现在每一条旅游线都爆满,行路成了活着的需要,成了活着的炫耀。可许多游客一上车就酣睡或闲聊,他们认为风景在景点,所以路上可以略过,而到了景点,除了拍几张照片,就是寻当地的美食。在他们眼里,风景不过如此。为什么会这样?也是因为眼里看不到风景,看不到多层面的风景。
“世界这么大,我想出去走走。”但愿你不只是走了遥远的路程,还看了路上非同寻常的风景。
“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如若你没有准备好,诗不会在远方等你;如果你没有看风景的心,远方也是苟且。
你喜欢出发,那就先在文字里出发。心智练好了,观世界才有世界观。
我的讲话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