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古典,止泊当今
——专访《走在文化边上》作者仇媛媛老师
仇媛媛简介:
安徽寿州人,教师。“红袖******”优秀写手,网名飞絮飘影,出版有散文集《飞絮飘影》《大观园群芳谱》。
写几句关于“梦”的话:有梦才有未来,也才有回忆。人生无非是活在梦中,因为“现在”只是个刹那。怀揣着梦,人生才不会黯然,因为你在秋的叶落里,已看到了春的新芽。有梦才会在心中再造一个世界,在两个世界里交替过活,白天试着融入身边的世界,夜晚逍遥在心灵的星空。既然是梦,就将它放得高一些,再高一些。有的放在山巅,有的放在云端,放在山巅的供你攀摘,放在云端的留给仰望。
仇老师你好。你的文化散文《走在文化边上》出版以后,得到广大教师特别是参与我们教师文学大赛的教师们的热切关注。他们在赞赏你的才华和对文学创作的这份执著的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些问题。比如,在现行的应试教育的现实情况下,你是怎样处理教学与创作的关系,在什么样的背景条件下完成这部力作的。
继散文集《飞絮飘影》、《大观园群芳谱》之后,安徽省作协会员、寿县二中教师仇媛媛再推文化散文力作——《走在文化边上》。该书由好好学习工作室倾力策划,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现已全面上市发行。
《走在文化边上》全书26.6万字,作者在语文教学之余,穿越时空,与古今诸多文化名人以 心灵对话。求索于中国文化之广袤的生命原野,穿越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长河,带着哲思,经过锻造与磨砺,萃取了中国文化之内核,唯美地吟颂一首首千古绝唱。每一篇美文又融入作者个人文化元素,匠心独运,汇成丰美的文化盛宴,邀请读者一同汲飨一世清欢,饕餮人生百味。
本书出版之际,中国教师文学网特专访仇媛媛老师,以期与读者共同探访其人文性情之源,并分享其创作背后的故事——
中国教师文学网:
仇媛媛:你好!非常感谢中国教师文学网!也由衷感谢大赛教师们的热切关注!
教学与创作,近几年确实是我生活的两大中心。我经常在两个空间,甚至更多的空间里,来回游走,不断切换。可以说教学与写作,既有矛盾,也相互促成。矛盾主要在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上,不过,作为教师,我有自己的定位:教学是我的主业,而创作是我的业余。这就有了先后主次的排序,这也意味着写作是比较艰难的旅行。我的写作大都是在时间缝隙里的游走,每周我尽量挤出二三个半天交给写作,我就在这个空间静静地种自己的文字。而假期是比较开阔的地带,我的文字也大都收获于此, 《大观园群芳谱》就是在一个暑假里完成的,而《走在文化边上》则有好几年的时间跨度。
我的创作,有些也有赖于教学。比如,从我的文字里可以看出,我常到先秦的田间地头行走,当然我去旁听,有时也忍不住惊叹或质疑。是先秦诸子的教学,让我有了这个兴趣,也让我由田间地头而往里深入了一步。
林庚教授曾说自己是“教书为业,心在创作。先是诗人,后是教授。”我奉行他的“教书为业,心在创作”,只是我先是教者,后是作者。
中国教师文学网:在此之前你已完成了两部个人专著,按一般人的理解,已经是功成名就,评职称足够用了,何必还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出书呢?你的领导和同事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家人能够理解、支持你吗?
仇媛媛:呵呵,功成名就实在算不上。之所以还在写,似乎并没有一个外在的缘由驱使,而是因为自己的心,写是我心灵的需要,是生命的一种状态。在写作中生活,在生活中写作,目前我已习惯这样。
我也曾问自己为什么写作,好像在玩一个游戏,看看自己的内心有多少收藏,看看在我漫步的空间里,到底还会有哪些发现。
写作是一种寻找。只要我还会寻找,就不会停止写作。寻找历史的乡愁,寻找自然的秘密,寻找源头的纯净,寻找另一个自己……
我的写作得到了周围很多人的支持与肯定,这是我要特别感谢的。首先是我的家人,我爱人、女儿和我父亲,还有我的弟弟妹妹,都是我的第一读者,他们还常常为我提修改意见。我的第一本书《飞絮飘影》,是我弟弟帮我联系到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我的同事和学生,大都是我的读者,每次新书出版,许多老师都积极向他们的学生推介。
在这,我还要特别提到两个人。他是我们这儿交警大队的余茂东先生,他很喜欢我的书。有回他对我说:“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引用你书中的话,我们说‘这是仇媛媛说的’。”在得知我出了《走在文化边上》一书后,他给我发了条信息:“有您在写作是我们这些爱读书人的福气,受您书籍中文化的滋养,我们的心灵更纯净,知道作为一个人生存的美好和意义。”
另一位是年近八旬的洪祖杰老先生,他是我们这儿一中的退休教师,也喜欢写作。他曾经找到我家来看望我,问了我很多问题,并认真做着记录。他为我写过书评,还积极地参加当地文联为我举行的作品座谈会。他还不止一次到我先生办公室,叮嘱他让我少做点家务,多写点作品。
对他们,我唯有感激。也唯有写出更好的文字,才能无愧于他们的厚爱与支持!
中国教师文学网:在网络写手如云,世俗浮躁之风盛行的现实大背景下,你是怎样在红袖添香独树一帜的?其中遇到的最大挑战和困难是什么。
仇媛媛:我是在09年夏来到红袖******的,那里的风气清新纯雅,人们大都能静静地写帖,静静地读帖,在网络里,是少有的一块“静土”。我不能说自己的文字是独树一帜,但却受到了版主版友的喜爱,经常享受到“置顶”“飘红”的待遇,这对初进******的我是很大的鼓励。为我作序的翰林探花,当时就是散文******的首版,我的文字赚到了他很多精彩的诗评。现在的首版一缕柔风对我也是厚爱有加,是她的诚恳邀请,我才到******做了版主。
整个网络空间,安静的很少,喧哗的很多,其间还充斥着轻薄与谩骂。很多人现在已不大爱看规矩的文字、严肃的文字、高雅的文字、深厚的文字,喜欢情爱,喜欢传奇,喜欢戏谑,喜欢清浅。如果说挑战和困难,就是如何让高雅不再拒人千里,而又能保持气韵风度;如何让深刻不再板起面孔,而又不失清湛厚重。我想,这应该是我们爱文字的人,思考并积极实践的“本事”。
因为爱文字,我们便有了对文字的责任,也有了拯救世俗人心的责任。
中国教师文学网:在你的三本专著里,不但有《大观园群芳谱》,还有《红楼梦:谁解其中味》,《李清照归来堂里的幸福》等等,为什么对红楼梦和李清照如此感兴趣?这与你的性格和情感经历有关吗?
仇媛媛:呵呵,除了你说的喜欢,我还喜欢苏东坡,喜欢陶渊明,喜欢庄子,也喜欢西哲,我喜欢心灵自由的人,喜欢有智慧的头脑。
李清照,我喜欢她词的清丽、人的美雅,还有,就是爱她的幸福。这是许多爱文字的人,没法抗拒的喜爱。用胡适的话来说,就是“他们的美满幸福使读者妒羡”。
李清照还是一个很率性的人,她写相思,写自己饮酒,不回避,但又写得很蕴藉,很有格调。后来虽然经历了国事家事的变故,虽然“凄凄惨惨戚戚”,但仍能“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让我又看到了一个内心强大的李清照。因为幸福过,所以有底气。喜欢她,是因为她不仅提升了词的雅度,也提升了作为一个女性的生命的高度。她的形象让很多女性看到了一个理想的自己。
说到《红楼梦》,我想喜欢古典文学的人,大都有红楼情结。当然爱红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我的理由主要有,一,爱它的审美高度。红楼不是一般的才子佳人小说,更不是庸俗的家庭纷争闹剧。书中竟然有那么个园子,园子里有那么多美好的人儿。高雅的诗性、园子里纯美的人性,让红楼美出了格调。二,爱它的悲悯情怀。这主要是从宝玉内心透出的悲凉。他怜惜身边的女儿,怜惜自然界的花草,怜惜一切美好的生命。我们一般人只看到了他的多愁善感,没能认识到他对生命的珍重,没能体会到作为一个有生命自觉的人内心深处对万事万物的悲悯。三,爱它对女性尊重的情怀。曹雪芹是将女性的才情与美好置于男性之上来写的,这对传统的男尊女卑是一次颠覆。在此之前的很多文字里,美的女性大都是尤物,而在红楼里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女性的高贵与诗性,曹公为女性讨回了高贵与尊严,这是对我们文学了不起的贡献。中国古代似乎不缺少君子,但一定缺少绅士,我觉得贾宝玉是很绅士的男子。
喜欢一些人,喜欢一些书,未必与自己的情感经历有关,但一定跟自己的心灵有关。从他们那里,从那些书中,你能找到心中想要的东西。
中国教师文学网:或者可以说,从中你能寻到自己的梦。想起你说的一句话,“有梦才会在心中再造一个世界,在两个世界里交替过活,白天试着融入身边的世界,夜晚逍遥在心灵的星空。”请问:这就是你投入文学创作的主要原因和目的吗?
仇媛媛:呵呵,也算一个吧。写作,是为自己寻梦,是再造一个世界。
我一直认为,人应该在两个世界里交替过活。我们身边的世界总是有局限的,一般人活动的空间也是极小的,像我,基本上就是学校和家,但人的内心又是渴望畅游的,渴望飞翔的,所以一个想象的世界,梦的世界,就尤为重要了,梦是对现实的补给和对生命的引领,让你的心界变得阔大,生命更有张力。
当然每个人拓展心界的方式不尽相同,像游观、回忆、幻想、思想等,我都会有的,而写作是落实它们的一种方式。
中国教师文学网:作为一名长期在基层任教的语文老师,你对目前的教学教法以及教育改革有什么看法和要求?此外,你对有志成为作家的教师朋友有什么好建议?
仇媛媛:我觉得我们眼下的教育太功利,有时以牺牲学生的发展来换得眼前的分数。比如,下面的学校很少开艺术类、活动类的课程,人们依然只重视所谓的主科。课外时间学生基本上都在习题里转圈。我们这儿的中学生很少有在晚上十二点前休息的,而白天在课堂上又提不起精神。大量的标准化训练,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其实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老师们都有共识,往往问题是问题,原来怎么做,还怎么做。每个人都认为我只能顺应教育形势,不可能改变教育现状,而改变也不是自己的事。老师们很功利,很现实。我们现在稀缺有理想情怀的老师,稀缺敢于行动敢于变革的教育家。很多人只是止于批评,缺少行动的力量。
或许只要有考试,只要有竞争,就免不了应试和强化训练,但如果我们有教育的情怀,就不会促成教育的畸形。教育的改革,寄希望于好的老师。一个为生命的价值与幸福而育人的老师;一个不只关注学生分数,更关注学生发展的老师;一个不只关注学生外在的表现,更关注学生心灵世界的老师,才会对学生实施良性的教育,实施仁道的教育。
教育改革,不只是教材的改革、教法的改革和考试的改革,关键是教师心灵的改造,这是根子上的改革。我们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我们自己有怎样的灵魂,我们塑造了怎样的灵魂。只有我们的灵魂是健全的美好的,才能塑造出健全美好的学生,塑造出健全美好的未来。
我认为读书是心灵改造的最有效的办法。教育部和学校应该大力倡导老师读书,有条件的地方,应该每年为每位老师配备一定数量的读本。这将是一项有意义的工程。
教师有志成为作家,自然是好事,与文字为伴,可以让老师的精神世界更为强大。
如果一定要我提点建议,那就是,既然是老师,我们更要以学生为伴,记住林庚教授的那句话“教书为业”。我们不能只顾个人写作,而荒芜了学生的学业与人生。还有一点,既然是教师作家,就不能忘了你文字的使命,不能纯粹在娱乐自我、发泄自我。教师文学应该是高雅纯正的,将人心引向真善美,引向阳光地带。教师文学应该成为真正的精神高地。
中国教师文学网:顺着你倡导的文学价值来看你的作品,其中有两部可以说是“漫步古典”,你似乎在寻求精神止泊的港湾,也似乎在感喟着某种失去。你觉得这种古典情怀与现代价值观念是一种对峙的状态,还是可以交融成一种和谐的人格?
仇媛媛:这个问题不太容易回答。确实我的不少文字都是在古典文化里漫步,穿越历史,进行精神的壮游,我想这对很多人都是一种吸引。漫步就会有所发现,发现了就想表达。这种表达按照梦高怀远给我写的书评,就叫“穿越历史的心灵遇合与精神独舞”。一定有什么打动了我,于是我去试着触摸并与之对话,有时是自言自语。对那些只存在于历史的某种精神现象,我的表达就是感喟,就是挽留。比如“弱德之美”、“浩然之气”、“惜春情怀”、“投宿中的温暖”等,有些是社会发展的自然丢失,有些是现今人们的精神匮乏。我确实想通过文字,找回一些古典精神,那是我们几千年行程里的精神高地,真不忍心它们就此沦陷。
漫步古典,并不是回避现实,并不是想在古典里常住,就像旅游一样,只是去古典里揽胜,去采风,去小憩,然后回到现实,反观现实,用采回的风景装点现实。现实才是我们止泊的港湾。
想起了诗词学家叶嘉莹先生的一句话,她说:“用古典装饰内心的府库,表面看起来是弱,但是它有一种坚定的内心修养在里面。”叶先生也是用古典中的价值来涵养自身的人格。
著名学者程虹在她《寻归荒野》一书中写道:“让心灵归属于一种像群山、大地、沙漠那般沉静而拥有定力的状态。在浮躁不安的现代社会中,或许,我们能够从自然界中找回这种定力。”
或许,我们也能从古典中找回这种定力。古典应该算是最典型的人文自然或是自然人文,漫步其中能让我们获得涵养和定力。现代人格的构建,确实需要向古典“借铁”“借钙”,当然那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本身就是我们应该继承的东西。我们总该越活越厚重,不该越活越轻飘。
让我们向自然和古典借力,内心强大了,才是真正的强大,才能守得住自己。
再次感谢中国教师文学网,也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