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导入
播放神奇的地貌图片:
南斯拉夫科里切维奇山脉“沉睡的猫”; 美国阿拉斯加“翻滚的海龟”;星月交辉——瑙鲁星月岛;闪烁的天蝎——菲律宾尼达达岛;俊极之山,八公仙境等图片。
设问:我们在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同时,是否思考过是什么创造了如此丰富多样地表形态?
要想知道原因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师讲解:千姿百态的地表都是地质作用的结果,地质作用按照其能量来源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内力作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段,了解内力作用的三种方式并讲解其含义,提出问题:
【提问】
1.内力作用的另外两种表现形式是: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它们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分别是什么?
2.从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可得出结论: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3.
【合作探究】
学生参考视频及阅读课本P69-70,分组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提问】
1.为什么珠穆朗玛峰会发现海洋生物化石?2.什么力量促使该地表形态由海洋变成高大的褶皱山脉?
3.上述力量的表现形式中,喜马拉雅山属于哪一种?
4.这种力量最终对地表形态产生何种影响(高低不平还是趋于平坦)
5.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按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划分为哪两类,它们会使岩层发生什么变化,形成什么地表形态?
【图片、视频展示】
1.水平运动:喜马拉雅山和东非大裂谷
岩层沿平行与地表的方向运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总结:水平运动──褶皱山和断裂带
2.垂直运动:陡峻的华山和台湾海峡
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隆起和凹陷。
总结:垂直运动──地势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课件展示完成表一:地壳运动的类型
基本形式
|
运动方向
|
对岩层作用
|
对地形影响
|
实例
|
水平运动
|
|
|
|
|
垂直运动
|
|
|
|
|
【 【活动1】
书 指导学生阅读书本P70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大理石柱的地壳运动痕迹,说明其形成过程。
( (1)公元79年─15世纪,那不勒斯海湾海岸处于哪种运动状态中,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
(2)公元15─18世纪,那不勒斯海岸处于哪种运动状态中,你的判断依据又是什么?
(3)那不勒斯海岸地壳运动的历史说明了地壳运动具有哪些特征?
|
学生观看图片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问题
【提问】
学生思考、回答
1. 岩浆活动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变质作用发生在底下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2.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是地壳运动。
【合作探究】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思考后回答问题:
1、珠穆朗玛峰曾经是海洋;
2、内力作用;
3、地壳运动;
4、高低不平。
5、地壳运动按性质和方向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图片、视频展示】
学生看图及视频回答问题,按要求填写表格。
【活动1】
(1)下沉;依据是大理石柱底部被火山灰覆盖部分看不见了。
(2)上升;依据是大理石柱有被海水长期浸泡和海生生物钻孔的痕迹。
(3)地壳运动具有循环往复的特点。
|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明确学习目标
引入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让学生了解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都不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力量,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力量是地壳运动。
通过教师学生的演示理解地表基本格局的由来;引导学生探究各种内力作用的地位及不同的内力作用形成的特殊的地貌形态;
理解一些内力作用进行的速度可以很快也可以非常缓慢;
进一步加深对地壳运动的理解。
通过表格对比地壳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区别,加强学生理解与记忆。
通过活动案例对地壳运动跟深了解,学会根据地壳运动的痕迹判断地壳运动的方式,学会用地理的眼光分析身边的事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