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二中 李孔馥
寿县二中是一所市级示范高中。多年来,学校一直在极为有限的地域里拓展着无限的教育空间;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已拥有6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500多人,连续8年高考本科达线率持续攀升,曾摘取高考语文、文科综合、英语学科分数全县桂冠的好成绩,受到全县千家万户的关注与信赖。二中的魅力不是来自流彩的广场、斗艳的花草、妙置的亭榭、生辉的楼宇,而是出自于二中人凝心聚力的责任意识与和谐锐进的教育方略。自全面实施新课标以来,学校尤其注重在课题、课堂与课程领域开拓二中的教育天空,努力打造出具有二中特色的教育教学新模式。
课题
课题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新课程全面推行后,许多教育教学问题凸显出来,为了使课题研究更好地指向教育实践和教师专业的发展,学校引导教师确立“学生成长、教师提高、学校发展”三位一体的研究目标,努力将课题研究融入教育教学之中,收获了许多亮点和精品。近年来,学校已经收获了的课题有:国家级课题《网络下的中学生心理与行为探究》、省级课题《社会实践基地在中学生物创新教育中的作用》、《留守高中生逆反心理研究》、《英语任务教学法研究》,市级课题《开创中学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生活,语文的课堂》、《自然科学常识在物理课中的运用》。正处在立项研究中的课题有:《高中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探究高中化学程序性知识教学》、《高中地理动态教学模式研究》、《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历史愉快教学探究》、《新课程视野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研究》、《生物课堂中的有效教学的研究》等。
实践表明教师的课题研究是教师感悟发现、体验成长的过程,是教育教学的解蔽过程,能将教材内容情境化、静态知识动态化,使教师变成课程的主任。学校在理科教学中形成了问题教学法—“质疑、思考、探究、交流”;在英语教学中形成了任务型教学、阅读型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倡导生活语文、生态课堂,推广五字教学法;化学课的程序性教学、历史课的愉快教学、地理课的动态教学、生物课的有效教学模式等都得到了中学生的一致好评。课题研究也使学校形成了自己的德育模式—注重师德修养,突出示范性;注意养成教育,突出常规性;注重文化建设,突出渗透性;注重专题教育,突出针对性;注重时事教育,突出政治性;注重劳动教育,突出实践性。为了使课题研究从少数人的精英工程转化为群众性的共同创造,学校坚持彰显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形成了“发现问题—集体探索—积累案例—构建模式—交流共享”课题研究路径,鼓励教师将自己的教育教学与学校的主课题建立有机的链接,确立贴近自身的子课题,通过个体的自主探究与相互交流,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使教育教学效果真正靠近新课标。
课堂
课堂是师生知识成长的天地。传统的课堂教学倾向于以教师为中心,注重教师对既定知识技能的演绎,很少考虑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学生往往被置于教学过程的边缘,难以真正参与知识的建构。新课程则以学习者为中心,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发展出发,关注教育情境、变革学习方式,致力于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个体有意义的探究行为、成为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自我构建过程。新课程呼唤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为此,学校认为只有创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文化,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火花和人格的魅力。学校力求每一位教师以内在的气质、学识和涵养所形成的力量把学生吸引在自己的周围,以至善至美至真的精神风貌来影响学生,以不息的生命活力向课堂里的每一颗心灵敞开情怀,用真诚的微笑温暖学生的心灵,用会说话的眼睛沟通学生的情感,用得体的言行传递有效的信息,庄重而不矫饰、亲切而不冷淡、谦和而不傲慢,努力构筑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通过学生个体间、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与交流,使师生共享现代课堂的精彩与美妙。学校在新生入校后,由年级组协助班主任为每一个学生建立了电子成长档案,跟踪录入学生成长过程中取得的成绩,还建立起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课堂教学检测系统和评价系统,在“备、教、批、辅、练、考、评”等主要环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真正关心每一位学生、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努力营造良好的学风。
学校在追求课堂教学的高品味同时,更注意开辟第二课堂,将陶冶性情、潜移品质、塑造灵魂的文化氛围辐射到学校的每个角落,如:让墙壁说话—通过学校的宣传橱窗与各班的黑板报,展示学生的书法、美术、文学作品,培育学生的进取意识。让音乐励志—利用大课间播放一些弘扬时代主旋律的歌曲,浸润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志向。让节日育德—以五一、五四、十一、元旦等重大节日为契机,开展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珍爱自己、感恩父母、报效祖国的情结。让班会助学—结合每周主题班会,由班主任与学生就教与学情况进行互动交流、反思总结,推动学习周周步步高。让活动敦品—通过开放图书馆、微机室,成立球类兴趣小组,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专家讲座、文艺演出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敦促学生形成乐观开朗、积极向上、奋发图强的良好品质。
课程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教学能力向课程能力发展。自主构建校本课程是时代赋予学校的一项全新的任务,是促进教师提高课程意识和课程能力的有力手段。学校根据新课程对教师课程能力的要求,自主构建了一系列校本课程,促进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具体内容有:
针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学校建立了名师课程—组织一些教学经验丰富、工作认真负责、待人满腔热忱的名师组成导师团,一对一、手牵手地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活动,通过师徒结对让青年教师迅速感悟出为人师表的真谛,促进青年教师成熟起来。学校还以“四个一”的形式积累名师经验、传播名师精神,即每学期由名师写一份新课程教学总结、上一节观摩课,学校出一期名师专刊、开一次名师教育教学特色研讨会;通过教学与研讨,带动全体教师立足于新课程,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借鉴、不断改善,早日成为新课程的教学能手。
针对留守学生的学习,学校设计出了留守学生教育课程—形成了一套包括问卷调查、分类疏导、成长档案、心理诊所、班主任辅导、结对帮护、第二课堂等内容的教育模式。
针对学校的历史文化底蕴,学校形成了梯级德育课程—高一年级主要进行习惯养成及爱的教育,高二年级主要进行责任、自主和诚信教育,高三年级主要进行理想、信念和奋斗教育。通过升旗、晨会、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专题讲座、文体活动等多种形式,把新课程要求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落实到学生成长的每一个阶段。
针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实施了教师业务课程—各学科组间周在周一下午组织同一学科教师进行业务学习,共同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整合、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和课件制作等问题。此外,由教导处为每一位教师建立了专业发展档案盒,每学期组织开展公开课、观摩课等活动,在交流与对话中完成思想与经验的融通,共同提高专业水平。
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学校开设了特色班课程—设置了美术班、音乐班、体育班和信息技术班,由专任老师按固定的课程计划精心组织教学,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特长。
总之,这里有和衷同共济的队伍、这里有天道总酬勤的信念、这里有十年磨一剑的毅力、这里有上下齐求索的精神,在新课标的天地里,我们坚信二中的天空一定会更加湛蓝。